2008年12月20日 星期六

作家介紹-----老舍

生平:
老舍,原名舒慶春,字舍予,另有筆名絮青、鴻來、非我等。生於北京,父母皆是滿族人,長於窮人家庭,成長於一九九六年「文革」初起的時代,一生有數十年生活在國外,以上這些背景對他來說最為重要,是可以了解他、懂得他的鑰匙。
老舍一生六十七年的歲月有四十二年都是在北京度過,北京是他寫作的泉源,在他的作品中甚至能清楚的寫出每一胡同的地名和風景。
且一八九九年出生的老舍,成長於大時代動盪時期,清朝的敗亡、民國的成立、軍閥的互相廝殺、日本入侵、國共戰爭,自1950年起老舍寫下了以話劇《龍鬚溝》為代表的大量文藝作品反映人民的新生活,歌頌共產黨。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老舍「人民藝術家」的稱號。(同時期創作的話劇《茶館》是體現老舍文學語言藝術的巔峰之作。)到最後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遭江青迫害,最終不堪蹂躪,跳湖自盡。
也正因為老舍經歷過大時代的巨變,再加上童年過著忍饑挨餓的日子,非常能體會小百姓的無奈,因而造就多本經典之作。像是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《貓城記》、《離婚》、《駱駝祥子》、《四世同堂》、《正紅旗下》;中篇小說《微神》、《月牙兒》、《我這一輩子》;話劇《龍須溝》、《茶館》等。曲劇《柳樹井》、京劇《青霞丹雪》等;小說《無名高地有了名》;雜文集《過新年》、《福星集》、《小花朵集》、《出口成章》以及曲藝、散文、詩歌。
老舍在寫作上也有些主張,他認為最美妙的回憶往往能寫出特別的傳世之作(這多少受到他最喜愛的作家-康拉得的影響)。他說:「最熟悉的,不管多平凡,總是最親切的,親切就可能產生出最好的作品來。」也因為這樣,他用北京話來寫作。他是第一位純粹使用北京人的口語進行文學創作的作家,在當時,在二十年代,這種寫法帶有革命性的轉變,而且並不為當時所有的人所接受,不少人罵他的文字太鄙俗,但老舍卻回答說他一點也不以此為恥!北京話素以幽默輕快聞名,因為這特點,老舍創造了一種僅僅屬於他自己的,經過篩選、加工和改造了的北京話,所以被後人譽為「語言大師」。
他是偉大的人道主義者。因為長期生活在窮人雜居的小胡同裡,使他對貧民的生活非常熟悉,他把它最感人的作品都獻給了窮人,希望喚醒他們對悲慘命運的抗爭,希望孩子不再穿不上褲子,男人不在賣命,女人不在賣肉,都能過著屬於「人」的生活。而且老舍的作品大都都有兩項特點,一是他們的悲劇頃向,另一個則是他的幽默風格,兩樣看似彼此矛盾,但是老舍就是有辦法用笑語寫出淚的文字,這可能和他群\窮人出身的關係相當密切。老舍外表熱情溫和,可是在文字中,他老說自己是個悲觀主義者。
老舍誕生於一個產生文學巨人的年代,和近代許多著名人物同時代,例如:
魯迅、周作人、沈從文、徐志摩、錢鍾書等,更與周恩來同年誕生。他們是舊時代的最後一批嬰孩,也是新時代的新生兒。在他們身上有著舊傳統的遺跡,可是,新鮮的事情,外國的東西,也同樣對他們產生影響。老舍在中學受過嚴格的古文訓練,後半生又到過各國遊歷,能用英文閱讀、寫作,更能說一口道地的英國腔。這些經歷使它能保持傳統的文化,也能窺視近代文明,給了他對事物的鑑別能力,讓他能思考中國面對的問題:守舊不知變通的問題,貧窮的問題,性別的問題。

沒有留言: